校园要闻

学前班成“鸡肋” 家长难取舍

来源: 编辑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09-12-03 00:00:00 浏览量:

学前班和一年级所学知识有重叠,不读学前班怕孩子跟不上,读了学前班又担心知识“炒旧饭”
 
学前班成“鸡肋” 家长难取舍
 
 
南国早报   2009-07-10          ■ 本报记者 刘琼 文/图 
 
 
  区党委机关保育院的老师正在引导大班孩子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。 
 
 
  本报记者 刘琼 文/图
 
  在高考指挥棒之下,很多家长快马加鞭地将孩子赶上求学轨道,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。然而,时下却有不少家长,让孩子从幼儿园直接过渡到一年级,对学前班选择了放弃。家长和老师估计,至少有一半的家长作出了这样的选择。
 
  孩子读不读学前班,历来是一个争议性话题,不少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、难以取舍。业内人士认为,这一现象的出现,和目前学前班发展的自由性不无关系。随着幼儿园教学的不断完善,学前班或将淡出人们的视野
 
  家长篇
 
  现象:半数孩子不读学前班
 
  妞妞(化名)是区党委机关保育院大班的小朋友。过完这个暑假,她将成为一名小学生,正式入读一年级。“女儿表现挺好的。”从幼儿园直接过渡到一年级,对于女儿的能力,妞妞的爸爸游先生丝毫不担心。他唯一担心的是,妞妞话特别多,刚进小学肯定会挨老师批评。
 
  从幼儿园跃入一年级,这一现象如今并不鲜见。在妞妞班上,就有一半的小朋友,放弃了读学前班。家长李女士说,她身边的家长朋友,让孩子读与不读学前班的,大约各占一半。
 
  李女士估计的这一比例,在记者近日的采访中,得到了数名老师的认同。一名执教多年的幼师说,她所教的幼儿园中,10名小朋友约有7名不读学前班。
 
  反对:担心知识“炒旧饭”
 
  在社会激烈竞争之下,众多家长强调“孩子赢在起跑线上”,家长为何对学前班说“不”呢?原来,这类家长通常有些顾虑,认为学前班和一年级所学的知识有重叠,重复学习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。
 
  “学前班和一年级的课程差不多,为什么要让孩子重复学习呢?”家长李女士的观点,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看法。李女士说,现在的学前班教育,会将一年级的课程作为学习的重点。到一年级时,就像“炒旧饭”一样,再重复学习学前班的课程。以女儿学习舞蹈的经历来看,女儿的学习能力比较强,喜欢接受新鲜事物,但是学会之后就没有耐心了。她担心女儿一年级时不再认真听课,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。
 
  “担心日后孩子会失落。”家长游先生则有另一层担忧。游先生说,孩子读过学前班,往往认识更多字、掌握更多拼音、会运算更多的加减法。在一年级时,孩子可以轻松拿个好成绩。待过了一两个学期,这种优势不复存在,孩子心里就会有失落感。
 
  南宁市某小学的杨老师也曾为此问题困惑过,她向记者聊起了她的一次聊天经历。在一次闲聊时,杨老师征求南宁市某城区教育局局长的意见,该局长反问她:“为什么要送小孩读学前班呢?难道她有什么不会吗?”
 
  南宁市教科所耿春华主任说,过去国家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7岁,孩子读完幼儿园时通常是6岁,还剩下一年的时间,读学前班是顺理成章的事。而现在孩子的法定入学年龄为6岁,孩子幼儿园毕业后可以直接入读小学,这可能是一些孩子不读学前班的原因之一。
 
  赞成:怕孩子跟不上
 
  虽然不少家长觉得孩子读学前班“多此一举”,但仍有很多家长赞成孩子读学前班。他们担心别人的孩子读过学前班,而自己的孩子不读学前班,一年级时会跟不上。于是,他们在这一问题上选择了求稳的做法。
 
  自从孩子上大班以来,家长黄女士就在思考,女儿要不要读学前班。黄女士的女儿识字、算术都不错,但是拼音有些弱,字写得不太好。权衡再三之后,黄女士决定让孩子读学前班,为这些弱项夯实基础。
 
  “怕小孩跟不上。”黄女士说,她身边同事的小孩,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。待一年级上课时,老师见大多数孩子都懂,讲课时自然没那么详细。如果自己的小孩没读学前班,她怕孩子会跟不上。
 
  南宁市某幼儿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林先生认为,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虽然学前班和一年级教程有所重叠,但学前班是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过渡阶段。孩子如果上了学前班,对小学生活会更加适应。
 
  “如果还可以再选择,我会让孩子读学前班。”提起自己孩子的经历,陈女士对当初的选择后悔不已。陈女士的小孩现在读初二了,数学几乎没及格过。她说,小孩在幼儿园刚学算术时,就对数字比较迟钝。当时陈女士随大流,让儿子直接读一年级。结果,当其他小朋友都会20以内的算术时,她小孩却经常出错,小孩因此对数学很头痛。
 
  学校篇
 
  幼儿园:大班贴近小学生活
 
  据了解,为了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,很多幼儿园大班从第二学期起,会将幼小衔接列为教学重点,这主要是为了让小朋友提早适应小学生活。
 
  在教育厅幼儿园,有一个特殊的教室叫“模拟小课堂”,那里俨然一个小学教室。教室的墙上贴着《小学生守则》,守则下边有4幅图,分别教小朋友起立、端坐、举手、鞠躬的规范姿势。教室里课桌椅的摆放方式,也模仿小学教室的摆设。
 
  教育厅幼儿园李淑贤副园长说,每天都有五六名大班小朋友,来到模拟小课堂。这些小朋友扮演小学老师、小学生的角色,并且自己组织课堂形式。课堂上,小朋友的行为举止,都要遵照小学生标准。在课间10分钟休息时,老师还会教小朋友喝水、上洗手间等。
 
  除了模拟小学课堂,每年的5月份,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到小学参观学习。同时,老师也鼓励家长一起参与幼小衔接。每个小朋友要在家长的指引下,完成一份调查表。调查的内容包括:认识小区读小学的哥哥姐姐;从家里到小学有几个路口,有什么标志性建筑……
 
  区党委机关保育院宁志凤园长说,从大班下学期开始,老师会给孩子们做心理准备。树立孩子们“小主人”的观念,让他们从心理上长大,对小学有向往的感觉。同时,从课堂到言行举止和生活方面规范孩子,总之是要让大班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尽量贴近小学。
 
  小学:让每个孩子“软着陆”
 
 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,客观环境、学习内容、作息时间、自理要求、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。面对小学一年级新生时,小学老师也在积极探索,力争让每一位孩子都能“软着陆”。
 
  “新生的课程不会安排得很密。”南宁市星湖小学黄绍东校长说,新生刚入学的前几个月,多少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。老师在为新生上课时,课程进度会有意放慢。课堂和课后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比较简单,主要是为了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。
 
  据介绍,刚入学的新生,学习基础有些差别。读过学前班的学生,拼音和算术的基础可能会好一些。这些学生喜欢展示自己,老师通常会给这些孩子表现机会。同时,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新生,老师通常会予以更多关注。
 
  南宁市新阳路小学梁慕华副校长说,新生刚入学时,除了适应小学环境外,比较重要的是培养新生的规则意识。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比较自由,以游戏和玩耍为主。上了小学后,小学生的生活以听、说、读、写、算为主,学习的任务和目标相对明晰,学生有了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。
 
  争议篇
 
  视孩子心智情况而定
 
  小孩读不读学前班,这一问题在网上也引起了热议,不少家长在论坛中发帖探讨此事。记者在百度检索栏输入“读不读学前班”,找到2480篇相关的网页。
 
  网友“丫丫yuan”说,孩子读不读学前班,具体看孩子的个体情况,比如自理能力、学习能力、自控力等。如果孩子在班里各方面表现都能跟上班级平均水平的话,家长就应该对小孩直接上一年级有信心。反之,如果家长觉得小孩在班里比较吃力,小孩缓一年上一年级会更好。
 
 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祖强副校长说,从严格意义上将,学前班的性质是学前教育。学前班,是幼儿进入小学的过渡阶段,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生活。学前班学习的内容,是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内容的有机结合。在教学方式上,既有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,又穿插了小学教学的口授方式。
 
  关于孩子读不读学前班这一问题,周祖强认为,如果孩子的心智、能力,能跟上同龄人的发展,孩子不读学前班也无妨。衡量孩子能力的发展状况,主要看孩子对事物是否有一定的看法和想法,对图形、文字是否有一定的认知。当然,从教育的渐进性、科学性、系统性而言,孩子如果读过学前班,他的智力会开发得更扎实一些。
 
  做好“幼小”衔接是关键
 
  南宁市教科所耿春华主任认为,孩子读不读学前班,不能一概而论,要就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如果孩子的能力发展不错,孩子可以不读学前班。如果孩子在各方面比同龄孩子表现得更为幼稚,则读学前班更好。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,过渡关键在于做好“幼小”衔接。
 
  虽然专家强调,“幼小”衔接对于孩子进入小学尤为关键,然而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孩子、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存在一定偏差。很多家长不知道,从幼儿园到小学,什么是孩子需要的、担忧的,什么是老师需要家长协助的、引导的。
 
  “上小学了,可不能再玩了。”黄女士的女儿下学期读小学一年级,她为女儿的暑期安排得满满的:每天练3页字,报名参加了钢琴和英语培训班,预习一年级的课本知识。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,黄女士不敢怠慢,她说身边的家长很多都这样。
 
  那么,即将踏入小学的准小学生们,他们眼中的小学是怎样的呢?“哭都没有用”、“小学没有玩具了”、“老师很严肃,拿着长长的教鞭”、“好多作业”、“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”,尽管内心有一丝害怕,但大多数小朋友对小学充满了向往。
 
  “前面两三个月,基本上都是在管纪律。”一名小学老师说,纪律是新生让老师最为头痛的事情。这名老师罗列了新生常见的一些问题:在课堂上随意走动;老师或同学在发言时,新生喜欢插嘴……而且,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叫老师“抱抱”,这是从幼儿园生活中带来的典型习惯。
 
  新阳路小学梁慕华副校长说,一些家长有一定的误区,认为“幼小”衔接,就是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,多背几首诗,甚至提前学习一年级教材。其实,行为习惯、生活能力、身体素质、情感成长等非知识性的综合素质,这些被多数家长忽略的因素,却是专家们眼中最关键的部分。
 
  自理能力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。在学习方面,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整理书包、书籍、学习用品,并且掌握正确的书写、阅读习惯和握笔姿势。在生活方面,训练孩子自己根据冷热穿脱衣、自己上厕所等等。
 
  梁慕华建议,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到即将就读的小学参观,带孩子熟悉校园环境,了解学校的布局,激发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向往。
 
  在心理方面,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,培养孩子对进入人生新阶段的积极态度。家长要多向孩子传递一些正面的东西,比如“你会学到更多的本领”、“你会交到更多的朋友”,还有“你长大了,就要成为一个小学生了”等等,调动孩子的积极性。
 
  争议和学前班自由发展有关
 
  周祖强说,“读不读学前班”争议的出现,和目前学前班发展的自由性不无关系。眼下,国家对九年义务制教育非常重视,对九年义务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,甚至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补助。而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,目前正处于自由发展阶段。
 
  学前班作为学前教育的一分子,其发展也呈现出自由性特征。以主办方为例,学前班的主办方既有小学,又有幼儿园。而且,并不是每所小学和幼儿园都有学前班。学前班的办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。国内一些省、市已经着手撤销学前班。
 
  周祖强说,学前班的主办,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幼儿园和小学共同主办的阶段。因为一些小学老师认为,幼儿园主办的学前班,在幼小衔接方面做得不到位。一些小朋友进入小学后,对小学生活适应性不够。
 
  小学主办学前班,也有其自身的原因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不断完善,义务教育的收费也在逐步正规化。但是,学前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,其收费自然不纳入国家财政收入。因此,学前班能为小学增添一些额外的灵活性收入。
 
  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小学都看好学前班带来的灵活性收入。南宁市某小学的副校长将学前班比作“鸡肋”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学前班的收费和幼儿园收费差不多,但是因为学前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,学校编制内的师资无法满足学前班的需求,学校因此得向社会招聘学前班老师。
 
  一业内人士认为,孩子读不读学前班,从学校角度来看,其本质问题就是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生源之战。随着幼儿园逐步完善,学前班最终将会淡出人们的视线。